默里·C·基林斯沃思
目的:糖尿病肾病(2 型)最显著的超微结构变化是毛细血管环周围的肾小球基底膜 (GBM) 增厚,同时系膜基质也相应增厚。正常 GBM 厚度为 250 至 350 纳米,而糖尿病患者 GBM 厚度可增至 600 至 1,000 纳米。随着肾小球毛细血管功能逐渐下降,内皮细胞 (EC) 细胞质的细微结构变化、系膜基质增厚和毛细血管腔闭合最终导致特征性 Kimmelstiel-Wilson 结节。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通过相关 3D 渲染可视化 EC 超微结构、生物标志物和基底膜变化的早期变化是否能更好地了解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方法:关联光学和电子显微镜 (CLEM) 方法可同时对特定生化生物标志物和相应的超微结构背景进行免疫定位。通过生成连续阵列切片,这些协同数据可以呈现为 3D 形式,从而获得前所未有的疾病机制和过程洞察。
结果:本研究展示了使用新型 DAPI 试剂对肾小球结构进行免疫标记并对基底膜进行染色,然后进行荧光成像。这些数据随后可以以 3D 形式可视化,或用于叠加在超微结构图上以增强上下文信息。
结论:通过 3D 可视化这些变化,可以更容易地确定病变是局灶性病变还是整体性病变,并更准确地对疾病过程进行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