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bal RK、Azam I 和 Khalid R
端粒保护正常细胞中的染色体,细胞分裂和氧化应激导致的端粒缩短会诱发端粒缩短,从而导致染色体不稳定。端粒酶是一种在染色体末端添加 TTAGG 端粒重复序列的酶。端粒酶的活性在癌细胞的起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癌细胞中,端粒长度由端粒酶维持。癌细胞在端粒酶的活性下存活,从而维持端粒长度并逃避细胞死亡机制。在癌细胞中,端粒缩短或功能失调的端粒会因细胞衰老途径的激活而抑制癌症的进展和发展。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端粒的结构、功能以及端粒在癌症发展和进展中的作用。Hermen J. Muller 和 Barbara McClintock 认为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结构。端粒一词源于希腊语“telos”,意为末端,“meres”意为部分。较短的端粒或完全缺失端粒会导致染色体端到端融合,最终导致细胞衰老或细胞死亡。詹姆斯·D·沃森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了端粒复制问题,即在 DNA 复制过程中,DNA 依赖性聚合酶无法在 5' 末端完全复制,导致端粒的小区域无法复制。1960 年,伦纳德·海弗利克和他的同事发现,人类二倍体细胞在培养中可以进行有限次数的细胞分裂。细胞在体外可以达到的最大分裂次数称为海弗利克极限,以伦纳德·海弗利克命名。当细胞达到无法再分裂的极限时,最终会发生生化和形态变化,最终导致细胞周期停滞,这一过程称为“细胞衰老”。端粒酶是一种酶,其功能是将端粒重复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1984 年由 Elizbeth 和她的同事发现。1989 年,Gregg 也在人类癌细胞系中发现了端粒酶活性的存在。Greider 及其同事进行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正常体细胞中不存在端粒酶。20 世纪 90 年代,Shay 和 Harley 在从 12 种不同肿瘤类型中分离出的 101 个人类肿瘤细胞样本中检测到了 90 个存在端粒酶活性,而从 4 种不同组织类型中分离出的正常体细胞样本(n=50)中没有发现端粒酶活性。从那时起,对 2600 个人类肿瘤样本的各种研究表明,大约 90% 的不同肿瘤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存在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酶在癌症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端粒在癌症、衰老、早衰症(过早衰老)和其他各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因此端粒和端粒酶是最近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