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艳、庄大方、杨俊兴、于新芳
保护人们免受重金属污染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家环境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近红外(NIR)光谱技术在识别粗米中重金属浓度(HMC)的可行性。从中国南方桂阳县四个尾矿库周围的农田中采集了 28 个大米样品,然后用 2.0 mm 塑料网过筛,进行实验室光谱测量以及蛋白质、铅(Pb)和铜(Cu)的测定。在构建用于预测 HMC 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之前,所有光谱数据都经过了一些方法处理,包括对数(Log)、基线校正(BC)、标准正态变量(SNV)、多重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FD)和连续去除(CR)。就富集系数(EC)而言,Pb 在大米中的积累水平很高(17.05)。 ts与蛋白质的相关性(P=0.77,r<0.01)比与Cu的相关性(P=0.67,r<0.01)更显著。MSC-PLSR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蛋白质含量,具有较高的判定系数(R2=0.51)和较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0.17%)。分别对Pb(R2=0.49,RMSE=2.01 mg/kg)和Cu(R2=0.29,RMSE=0.75 mg/kg)建立了MSC-PLSR模型。ts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大米中的Pb和Cu含量是可行的。但由于样品数量少和粒度干扰等限制,光谱技术在农作物中其他重金属鉴别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