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Alfaki Mohammad Albadawi、Mohammad Eltayeb Ahmed、Nawal Tagelsir Mohammad Osman、Saddig Elowni、Tayseer Elamin Mohammed Elfaki、Asim Abdelrahman Daffalla 和 Mohammad Baha Eldin Saad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该病是由细粒棘球蚴的成虫和幼虫(包囊尾)阶段引起的。其生命周期在两个宿主中完成。最终宿主通常是食肉动物,例如狗,中间宿主通常是食草动物和人。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人和骆驼包虫囊肿中的囊肿生育力和原头蚴的生存能力,以确定其生育力的普遍性,并研究与宿主和寄生虫的典型变量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对生物材料(人类和骆驼肝和肺包虫囊液)进行了横断面和观察研究。使用的活力标准是卵形内陷头节和完整的钙质小体。根据存在振动运动和没有“活体”染色,囊肿按直径从小囊肿到非常大的囊肿分组。描述性统计用于计算生育率,分析性统计用于比较组,多变量分析用于检查囊肿生育率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联。
结果:共检出囊肿99个,其中小于2 cm的5个(7.8%),2~6 cm的52个(81.2%),中等大小的6~10 cm的37个(57.8%),大于10 cm的5个(7.8%)。一般可育囊肿占68%,固体囊肿占6%,粘液囊肿占10%,钙化囊肿占15%。骆驼可育囊肿以中等大小居多(81.2%),小囊肿所占比例最低(7.8%)。囊肿的可育性与感染器官类型、动物类型和囊肿大小有显著关系。通过显微镜观察原头节的生物学特征(以肌肉运动、0.1%水样伊红染色下的火焰细胞活动为代表),可判断原头节的存活率,并与囊肿的部位、类型、直径有关。
结论:人和骆驼包虫病的患病率、生育力及病灶部位存在差异,生育力与包虫类型、病灶部位类型、动物种类及包虫大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