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蒂·拉玛、维杰·库马尔、史里坎特·凯萨里、维杰·普拉塔普·辛格和普拉迪普·达斯
长期频繁连续使用常规杀虫剂二氯二苯三氯乙烷 (DDT) 引起了比哈尔邦印度内脏利什曼病 (VL) 媒介银足白蛉 (双翅目:白蛉科) 的抗药性问题,影响了基于 DDT 的控制媒介种群策略。这样,强抗性的银足白蛉群落将为揭示沙蝇产生 DDT 抗性的机制原因提供基本平台。本报告总结了我们在研究比哈尔邦各地区的敏感性概况后,在建立和维护抗 DDT 银足白蛉群落基线方面的经验。对 DDT 敏感性最低或抗药性最高的地区将培养抗性沙蝇以获得抗性银足白蛉群落,这是本研究的首要目标。为此,在印度比哈尔邦的 7 个地区进行了 DDT 敏感性测试,然后选择 Vaishali 地区作为“抗性白蛉收集的理想地点”。这里记录的死亡率范围 (PMR) 和校正死亡率 (CMR) 最低,分别为 41.00-52.73 和 44.83 %,表明存在对 DDT 具有高度抗性的白蛉。从选定地点收集的单只以血液为食的雌性和一只雄性 P. argentipes 被限制在一起进行产卵和饲养以获得其下一代。通过在其后续世代进行的杀虫剂敏感性测试量化死亡率和 DDT 抗性率,评估和比较了高抗性亲本后代遗传的 DDT 抗性特性。在 P. argentipes F4 代达到绝对抗性后,在第 7 代中观察到 DRR 内有显著波动(67.29 ± 17.28;95% CI=54.49-80.09),在纯合抗性 P. argentipes 群体中建立了易感因子的入侵。尽管入侵了杀虫剂敏感性,但抗性在群体中占主导地位。到目前为止,群体已达到第 7 代,并在实验室中培养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