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卡·考尔
牙源性角化囊肿 (OKC) 因其侵袭性和高复发率而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它具有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从 1887 年到 2017 年,人们曾多次尝试对这些囊肿进行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在 1971 年和 1992 年将 OKC 归类为颌骨发育性牙源性囊肿。2005 年,世界卫生组织头颈部病理分类将囊肿重新归类为角化囊肿。牙源性肿瘤 (KCOT) 原因是基因突变和 Hedgehog 受体 PHCH1 的杂合性缺失 (LOH) 在 KCOT 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 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 OKC 重新归类为囊性类别。尽管有许多分类和命名法,但不幸的是,临床医生在理解 OKC 的真实性质、识别和管理方面仍然面临困难。正角蛋白和副角蛋白的存在被认为具有临床意义。据发现,与正角蛋白相比,副角蛋白的复发率较高。在这张海报中,我将介绍和讨论 OKC 的各种治疗方式,具体取决于大小、位置和组织病理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