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 J Vanek、Janice Thies、Bing Wang、Kelly Hanley 和 Johannes Lehmann
研究生物炭(热解生物质)作为微生物接种载体可能使接种微生物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阐明非孢子形成细菌(如根瘤菌)与载体和土壤中的微生境之间的关系。我们测试了 32 种生物炭作为热带根瘤菌 (CIAT 899) 的栖息地,以量化孔径分布、化学特性和粘土添加对细菌丰度的影响,在 27°C 下储存六个月和干燥条件下均如此。压力板测量和显微分析得出了不同生物炭载体中平均大孔(0.3-30 μm)大小的相关估计值(r=0.80,p<0.0001)。大孔尺寸被指定为生物炭性质变异的第一个主成分,以及来自植物原料的矿物质含量。在潮湿的储存条件下,许多生物炭相当于泥炭作为微生物载体。这些储存培养中的热带根瘤菌丰度与生物炭孔径呈二次函数关系(p<0.001),最大丰度出现在大孔径为 13.6 μm(压力板)或 10.1 μm(显微照片)时。生物炭的 ASTM 挥发物含量越高,其丰度越低(p<0.001),而生物炭中植物原料来源的矿物质含量越高(p<0.01)。在热解之前向生物炭中添加针铁矿和蒙脱石会增加 <0.3 μm 的大孔。添加针铁矿降低了细菌存活率,而蒙脱石使大孔松木生物炭中的热带根瘤菌丰度增加了 10 倍(p<0.05),干燥 10 天后,四种生物炭中的热带根瘤菌存活率提高了 2 至 11 倍(p<0.001)。我们得出结论,优化生物炭的孔径分布和化学性质是一种有前途的策略,可以生产出与开采的辐照泥炭一样有效的载体材料,用于非孢子形成细菌,如R. tropici。